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推动下,中国冰雪运动取得跨越式发展。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9金4银2铜,首次进入冬奥会金牌榜前三名,实现大幅度跨越。中国冰雪界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在北京冬奥会交上参赛规模历届最大、成绩最优的答卷,一定程度改变了“冰强雪弱”的历史格局,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齐头并进,多点开花。在今年4月8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申冬奥成功助冰雪运动飞速发展
北京冬奥精神不仅体现在北京冬奥会上,也贯穿在北京冬奥会筹备和备战始终。
中国在1979年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一年后,中国冬奥代表团一行36人走出国门,第一次登上冬奥会舞台,翻开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与腾飞的篇章。叶乔波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冬奥历史上第一枚奖牌。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顽强拼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实现了几代冰雪人的金牌梦。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决策。从那时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整个申办、筹办、举办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高瞻远瞩,掌舵领航。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冰雪以“全项目参赛”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目标,全方位布局,全面发展。中国冰雪健儿及背后团队攻坚克难,爬冰卧雪,冰雪项目在中国迎来全面发展。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时,中国的冰雪项目在冬奥会上所有小项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从来没有开展过。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82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大项、12个分项、53个小项的比赛,参赛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一半,获得1金6银2铜。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东道主,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这一历史性突破,并提前拿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块“金牌”。
跨界跨项选材助全项目参赛
自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我国就提出冬奥会项目要实现“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在我国,竞技体育有着“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特点。为了实现“全项目参赛”,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实施《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确定“飘、升、奏”的参赛目标,大力推进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恶补冰雪项目人才不足的短板,实现了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训练”“全项目参赛”三步走目标。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理念基础上,“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四步走战略让薄弱项目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在筹备和备战冬奥会过程中,冰雪运动不断“南展西扩东进”,实现了冰雪项目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冰雪运动版图的大幅拓展。据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介绍,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83名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而来,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为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彻底改变了冰雪项目仅仅依靠个别省份输送运动员的局面。
今年2月11日晚,在延庆赛区“雪游龙”,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以四轮比赛总成绩4分01秒77夺得铜牌,为中国队拼得该项目历史第一枚冬奥会奖牌。而6年前,闫文港还是一名跳远运动员,2016年12年,他通过跨界跨项选拔入选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从平昌冬奥会的耿文强初亮相,到北京奥运会的全项目参赛,中国“雪上F1”通过加速度发展,展现勇者风范。
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雪上项目开展的难题。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获得跳台滑雪混合团体标准台、北欧两项男子个人标准台+10公里以及男子个人大跳台+10公里的参赛资格。曾是田径运动员的“00后”小将彭清玥和宋祺武经跨界跨项选拔加入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后开始显露天赋,并走上冬奥会赛场。北欧两项赛场,2001年出生的赵嘉文代表中国北欧两项首登冬奥舞台。赵嘉文从12岁开始接受越野滑雪训练,2017年通过跨项选拔进入北欧两项国家集训队,兼顾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两个项目。
跨界跨项选材不仅能打破冰雪项目发展的“空间障碍”,丰富冰雪“人才储备”,还能依托项目之间的优势互补,补齐各类短板,为中国冰雪的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以及“全项目参赛”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助中国冰雪驶入高速道
很多冰雪项目欧美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我国却是“从零开始”。然而几十年的差距并不一定需要用几十年去追赶。在“北京周期”,科技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创新,为中国冰雪健儿备战保驾护航。依靠科技力量提升训练效果、完善训练保障,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之路,在学习借鉴世界冰雪强国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加快了自主创新脚步。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在科技备战方面建起“一总师+四总监”和若干数据分析师的科技工作备战组织架构,在京津冀地区建设起3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风洞。
风洞在北京冬奥会备战中的应用有力地帮助了中国冰雪运动员“用科技换时间”。跳台滑雪运动员通过在风洞中体验姿态的把控,塑造肌肉记忆,将空中飞行7秒钟的感受放大到风洞中的5分钟、10分钟,体会毫厘之间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条件反射。中国首个获得冬奥会北欧两项参赛资格的运动员赵嘉文在谈到科技对训练的帮助时表示:“如果没有像风洞这样的科技助力帮助我迅速掌握跳台滑雪的技术,我还只是一个越野滑雪运动员。”
北京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中,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被引入冬奥备战。通过六自由度平台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体育项目的数字仿真技术,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逼真的、和赛道一样的训练环境。运动员不再受季节、天气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随时可以进行模拟真实比赛场地的训练,覆盖了钢架雪车、雪车、雪橇、高山滑雪、平行回转、冬季两项等项目。
如钢架雪车训练系统建立起了1:1模拟赛道系统,运动员在模拟器上从出发到终点,以1分钟计算,一个小时可以进行30至40次训练,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里,训练次数得到几何级增加,有助于熟悉赛道,形成肌肉记忆。
钢架雪车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一枚铜牌,而在7年前,它在中国还是没有运动员、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装备的“三无项目”,在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解决了人才问题后,队伍又先后解决了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针对中国运动员很难买到合适的装备问题,科研人员组织了“头盔攻关”等专项攻关。最终在北京冬奥会上,钢架雪车运动员从头盔到比赛服,再到手套、钉鞋,无不闪耀着“科技冬奥”的光彩。殷正的“游龙虎冠”个性十足,更是展示了中国年青一代运动员的朝气和风采。
申冬奥成功助冰雪运动飞速发展
北京冬奥精神不仅体现在北京冬奥会上,也贯穿在北京冬奥会筹备和备战始终。
中国在1979年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一年后,中国冬奥代表团一行36人走出国门,第一次登上冬奥会舞台,翻开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与腾飞的篇章。叶乔波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冬奥历史上第一枚奖牌。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顽强拼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实现了几代冰雪人的金牌梦。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决策。从那时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整个申办、筹办、举办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高瞻远瞩,掌舵领航。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冰雪以“全项目参赛”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目标,全方位布局,全面发展。中国冰雪健儿及背后团队攻坚克难,爬冰卧雪,冰雪项目在中国迎来全面发展。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时,中国的冰雪项目在冬奥会上所有小项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从来没有开展过。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82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大项、12个分项、53个小项的比赛,参赛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一半,获得1金6银2铜。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东道主,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这一历史性突破,并提前拿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块“金牌”。
跨界跨项选材助全项目参赛
自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我国就提出冬奥会项目要实现“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在我国,竞技体育有着“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特点。为了实现“全项目参赛”,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实施《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确定“飘、升、奏”的参赛目标,大力推进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恶补冰雪项目人才不足的短板,实现了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训练”“全项目参赛”三步走目标。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理念基础上,“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四步走战略让薄弱项目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在筹备和备战冬奥会过程中,冰雪运动不断“南展西扩东进”,实现了冰雪项目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冰雪运动版图的大幅拓展。据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介绍,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83名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而来,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为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彻底改变了冰雪项目仅仅依靠个别省份输送运动员的局面。
今年2月11日晚,在延庆赛区“雪游龙”,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以四轮比赛总成绩4分01秒77夺得铜牌,为中国队拼得该项目历史第一枚冬奥会奖牌。而6年前,闫文港还是一名跳远运动员,2016年12年,他通过跨界跨项选拔入选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从平昌冬奥会的耿文强初亮相,到北京奥运会的全项目参赛,中国“雪上F1”通过加速度发展,展现勇者风范。
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雪上项目开展的难题。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获得跳台滑雪混合团体标准台、北欧两项男子个人标准台+10公里以及男子个人大跳台+10公里的参赛资格。曾是田径运动员的“00后”小将彭清玥和宋祺武经跨界跨项选拔加入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后开始显露天赋,并走上冬奥会赛场。北欧两项赛场,2001年出生的赵嘉文代表中国北欧两项首登冬奥舞台。赵嘉文从12岁开始接受越野滑雪训练,2017年通过跨项选拔进入北欧两项国家集训队,兼顾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两个项目。
跨界跨项选材不仅能打破冰雪项目发展的“空间障碍”,丰富冰雪“人才储备”,还能依托项目之间的优势互补,补齐各类短板,为中国冰雪的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以及“全项目参赛”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助中国冰雪驶入高速道
很多冰雪项目欧美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我国却是“从零开始”。然而几十年的差距并不一定需要用几十年去追赶。在“北京周期”,科技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创新,为中国冰雪健儿备战保驾护航。依靠科技力量提升训练效果、完善训练保障,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之路,在学习借鉴世界冰雪强国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加快了自主创新脚步。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在科技备战方面建起“一总师+四总监”和若干数据分析师的科技工作备战组织架构,在京津冀地区建设起3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风洞。
风洞在北京冬奥会备战中的应用有力地帮助了中国冰雪运动员“用科技换时间”。跳台滑雪运动员通过在风洞中体验姿态的把控,塑造肌肉记忆,将空中飞行7秒钟的感受放大到风洞中的5分钟、10分钟,体会毫厘之间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条件反射。中国首个获得冬奥会北欧两项参赛资格的运动员赵嘉文在谈到科技对训练的帮助时表示:“如果没有像风洞这样的科技助力帮助我迅速掌握跳台滑雪的技术,我还只是一个越野滑雪运动员。”
北京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中,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被引入冬奥备战。通过六自由度平台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体育项目的数字仿真技术,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逼真的、和赛道一样的训练环境。运动员不再受季节、天气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随时可以进行模拟真实比赛场地的训练,覆盖了钢架雪车、雪车、雪橇、高山滑雪、平行回转、冬季两项等项目。
如钢架雪车训练系统建立起了1:1模拟赛道系统,运动员在模拟器上从出发到终点,以1分钟计算,一个小时可以进行30至40次训练,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里,训练次数得到几何级增加,有助于熟悉赛道,形成肌肉记忆。
钢架雪车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一枚铜牌,而在7年前,它在中国还是没有运动员、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装备的“三无项目”,在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解决了人才问题后,队伍又先后解决了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针对中国运动员很难买到合适的装备问题,科研人员组织了“头盔攻关”等专项攻关。最终在北京冬奥会上,钢架雪车运动员从头盔到比赛服,再到手套、钉鞋,无不闪耀着“科技冬奥”的光彩。殷正的“游龙虎冠”个性十足,更是展示了中国年青一代运动员的朝气和风采。
秉承顾客至上,质量为本,诚实守信的经营概念
在竞争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品质,高效率,不断开拓创新为我们的奋斗目标